運用標準建立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質量管理體系,對標準的理解和將標準要求的“本地化”是體系建立、運行的關鍵,因此“適用性”則是標準的靈魂。在2008版標準應用中,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更多處于“總圖”和“總方案”及“概要設計”層面,而缺乏“部組件圖”、“零件圖”、“工藝規程”等可操作性文件。導致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無法“接地氣”,可操作性較差。
抓住標準的換版的機會,組織可以在換版過程中對標準變化的內容加以利用,強化適用性,在質量管理體系中將管理的設計輸出更加系統地分解、展開,形成有針對性、實用的過程控制依據——“崗位質量管控指導手冊”,使質量管理文件更好地滿足使用需求。具體做法可包括:
1.重構質量管理體系的文件體系。將現有體系文件(包括管理規章制度)進行分級分類清查,梳理其中的對應、連接關系及脈絡,調研、確定要求和實際需要,整頓和改造現有文件結構和文件,補充完善有針對性的、量身定做的細化要求的文件。
2.結合崗位標準化工作,梳理、確定崗位工作所需的管理文件—“崗位質量管控指導手冊”,將文件分冊印制,按需發放,按需(須)使用。消除當前體系文件匯總成一大本帶來的弊端。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任務、要求、責任清晰明確,使責任制得到有效完善、溝通和真正落實。
3.“崗位質量管控指導手冊”的編制人員及質量把關團隊要具備較高的技術和管理能力,以充分保證文件質量,使其好用、管用。
按照新版標準要求,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指定每個產品、每個過程的管理者或管理團隊,賦予其明確的職責和權限,確保其職責、權限和作用在組織內得到實施和承認。將基于團隊的質量責任體系結合到已有的基于行政關系的質量責任體系而形成立體質量責任網絡,可相互取長補短,并滿足多維度的要求。健全“立法—執法—守法—司法-監督”的質量管理工作機制。
協調好組織iso9000認證管理體系內各點線面體之間的職責關系,使各級部門都具有其相應的質量管理職責和定位,技術指揮系統“技術立法”,科研生產團隊“實踐守法”,機關業務主管部門 “管理執法”,質量部門“監督執法、守法和司法”,行政領導“管理立法”和“司法”。真正做到“各就各位”、“在其位謀其政”、“誰主管誰負責”,把職責落實下去、執行到位、準確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