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一)研究背景 ISO9000 族標準(以下簡稱 ISO9000)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的概念,是指“由 ISO/TC176(國際標準化組織
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制定的所有國際標準”。自 1987 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頒布 ISO9000 系列標準以來,該標準已被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作為一種獨立于貿易雙方之間的第三方機構的公正行為,ISO9000 認證在國際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
ISO9000 認證對企業改進質量管理,優化內部流程,提高運作效率,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實踐中許多管理者發現,企業
為通過 ISO9000 認證也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包括導入成本、推廣成本、維持成本等) 。那么通過認證后,企業的績效是否真正有所
提升?這種提升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幫助管理者在戰略決策中結合企業自身情況,決定 ISO9000 的實施與否。
(二)文獻回顧 在國內由經驗數據提供客觀證據的研究較少,至今尚未有學者實證考察過 ISO9000 的實施對我國企業績效帶
來的影響。在國外,Haversjo(2000)探討了通過和未通過認證公司的回報率差異,其研究顯示:664 家通過公司的回報率高于按規模
相匹配的未通過公司的回報率,研究認為 ISO9000 質量體系提升了企業的質量和盈利性。但該研究沒有在樣本的選擇中排除潛在尋
求認證的企業,也沒有控制認證前業績對認證后業績的影響。Heras, Casadesus, and Dick(2002)用 ROA 單變量檢驗和多變量檢驗研
究通過和未通過認證公司。在四年的研究期間內發現,通過認證公司比非認證公司高出 24%~45%。Sharma(2005)在選擇樣本時控
制了正在尋求認證的潛在公司,擴大了研究區間,在 70 個樣本 7 年的研究期間內選取了 3 項財務績效的指標:反映營運效率的邊際
利潤、反映增長率的銷售增長率、反映整體財務業績的 EPS。其研究發現由營運效率帶來的改進最大,意味著公司受益于 ISO9000 的
實施,從內部流程帶來質量的提升。
二、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一)理論基礎 實施 ISO9000 可以促進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改進和完善,對促進國際經濟貿易活動、消除貿易技術壁壘、提高
組織的管理水平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從戰略管理的角度,ISO9000 促進了企業內部流程的優化,進而提高了價值鏈的增值,使企業
長期保持所獲得的競爭優勢,而這些優勢最終也會體現在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上。
(二)研究假設 本文將財務績效分為“整體業績”和“營運效率”兩個方面作分別的考察,因此提出研究假設一(H1)和研究
假設二(H2):
H1:通過 ISO9000 認證的公司在整體業績(息稅前利潤 EBIT)上高于未通過 ISO9000 認證的公司
企業整體業績通常是以一段時期內的經營成果來反映。雖然投資者一般都以凈利潤作為衡量企業整體業績的指標,但從企業作
為利益相關者契約集合的角度考慮,體現企業權益資本和債權資本所共同創造收益的指標應是息稅前利潤。
H2:通過 ISO9000 認證的公司在營運效率(資產報酬率 ROA)上高于未通過 ISO9000 認證的公司
企業營運效率通常是以一段時期內的投入產出回報率來反映。如上所述,企業作為利益相關者的契約集合,投資者和債權人投
入資產所產生的回報應該是息稅前利潤,所以本文對反映營運效率的資產報酬率指標采用息稅前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百分比計
算得出。同時,由于中國股市通常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標準判斷增發、配股等事項,人為操縱可能性也較大,用息稅前利潤計算的資產
報酬率可以克服以上問題。
有關 ISO9000 為企業帶來的績效提升具體是從哪些方面獲得的,目前的研究不多且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強調外部效應,認為
公司在建立了 ISO9000 體系后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增強了顧客信心和滿意度。因而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擴大了市場份額,營業
收入得到提高。有學者則強調內部效應,認為 ISO9000認證 為員工質量意識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員工有動力融入到共同的戰略環境中,